一、单项选择题
1.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旨在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
A.导向性 B.启发性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2.以下选项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D.力行而近乎仁
3.在我国首次提出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朱熹 D.董仲舒
4.王守仁的“随人分限所及”体现的是哪一教学原则( )。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量力性 D.因材施教
5.“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李老师在上某课时发现班里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水平不同,于是让理解水平高的同学去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自学,他们不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归纳整理了知识点。李老师将这些知识点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其他同学,让他们互相学习和讨论,从而推进了全班的学习,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
问: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没有疑问的,要让他发现疑问;有了疑问的,通过寻求答案,再达到没有疑问的境界,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进步。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故B选项正确。
2.【答案】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体现。故B选项正确。
3.【答案】C。解析:朱熹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熟读而精思”,首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故C选项正确。
4.【答案】C。解析: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是指教育儿童,要考虑儿童的实际能力,如果不顾其接受能力,将大量知识硬灌输给他们,就像把一桶水全部倾倒在幼芽上要浸坏它一样,儿童也是一样无法接受的。体现量力性原则。故C选项正确。
5.【答案】A。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故A选项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中的李老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
(1)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李老师在上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2)李老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案例中,李老师让理解水平高的同学自学,将这些知识点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其他同学,让他们互相学习和讨论,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