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抓住其特定的阶段特征,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
【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时代周刊》在其网站公布了2018年度全球一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入选。提问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明确:“改革”和“变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入选年度影响力人物时的关键词。
教师总结并引导: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每一个阶段都解决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形成
教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师请学生观看视频《世纪小平》,提问: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明确: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得以深化;1997年十五大写入党章。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史料,在请学生结合材料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考,为什么党会一步步推进这样的一个理论?
学生结合史料和教材进行归纳: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革,邓小平总结了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确立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教师总结并提问: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教师请学生结合材料,继续分析: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遇到了市场和计划的矛盾问题,而这一理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学生明确后,教师总结补充:邓小平理论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尊重并发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当时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
教师讲解: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面对新形势,中国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继续向前发展。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短片,请学生担任视频讲解员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学生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2002年十六大写入党章。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逐渐形成;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教师总结:这些思想贡献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南,促进中国迈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请学生结合这些理论,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用时8分钟,讨论这些思想提出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第一,邓小平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工作重心发生转变,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适应新的阶段性特征,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之下产生。
教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每一阶段都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出符合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理论,指导中国向前迈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为坚定理论自信写一则宣传标语,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