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白皮书参考答案

2020-06-29 11:56:40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2020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笔试白皮书- (答案)

第四章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B。

解析: A.氯化钠加入水中,能降低水的凝固点,是融雪剂的主要成分之一,故A正确,不选; B.硫酸铜属于重金属有毒离子物质,不能用于清洗水果,故B错误,选择B; C. 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糕点,使其蓬松,故B正确,不选; D.碳酸钙含钙,可以用于补钙,故D正确,不选;故选: B

2.【答案】B。

解析: 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与水反应可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但干燥的氣气无漂白性,故A错误;

B.SO2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利用了还原性,故B正确;

C.二氧化硅为制造光纤的主要原料,故C错误:

D.P2O5 是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故D错误;|

故选: B。

3.【答案】C。

解析: A.广范试纸,此试纸测量范围是1-14,它只能是大致测量水的酸碱性;而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比广泛pH试纸的测量精度高,故A错误;

B. 平衡移动原理是由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于1888年发现,故B错误;

C.对于有些有颜色的反应物(或生成物),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为不断变化,可用比色分析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速率;故C正确;

D. 人类先后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三种不同层次的观测仪器,故D错误;

故选: C

4.【答案】D。

解析: A.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 SO32-会被氧化为硫酸.故A错误

B. 向NaAl02溶液中通人过量C02的离子方程式为: AI02- +CO+2H20= =Al(OH)3↓+HCO3-,故B错误;

C.向Al2 ( SO4)3溶液中加人过量氨水,会生成Al (OH) 3沉淀,且沉淀不溶于氨水,故C错误;

D. 向NaCIO溶液中通人NH3的离子方程式为: 3CIO-+2NH3= N2+3CI-+3H2O,故D正确;故选: D。

5.【答案】C。

解析: A.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需要加热,甲装置缺少加热装置,故A错误;

B.NaHCO3会和HCI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02会混入原混合气体,于是引人了新的杂质.所以采用此种方式除杂,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则利用图中过滤装置可分离,故C正确;

D. 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若将食盐水燕干在停止加热会造成氯化钠固体飞溅,故D错误;故选: C。

6.【答案】D。解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是稀有气体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为1/3,则Y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1,所以Y为Na元素;Z的原子序数比Na大,故Z处于第三周期,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为2.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Z为S元素; w. X原子序数小于Na元素,w. X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2、3.故W. X处于第二周期,w. X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4、6,故W为C元素,X为O元素。X为O元素,与C元素可形成CO2、CO,与Na元素可形成Na2O、 Na2O2, 与S元素可形成SO2、SO3, A项正确。

W为C元素、X为0元素、Z为S元素,W和X. Z两种元素分别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为CO2、CO、CS2, CO2、 CO是直线形分子, CS2与CO2的结构类似,也属于直线形分子,B项正确。W、X和Y三种元素可以形成Na2CO3, Na2CO3 的水溶液呈碱性,C项正确。S元素与Na元素形成的Na2S,其水溶液呈碱性,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香草醛中含有酚羟基,但酚羟基和HCHO发生缩聚反应,需要酚羟基两个邻位碳原子上都含有氢原子,香草醛中酚羟基的邻位有一-个碳原子没有氢原子;醛基和HCHO进行缩合,必须要有ax-H,否则不能产生碳负离子亲核试剂,不能反应,香草醛和HCHO均不含有a-H,故二者不能发生缩聚反应,A项错误。苯环、醛基和碳碳不饱和键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羧基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所以两种物质各1 mol分别和氢气反应,最多消耗氢气分别为4 mol和2 mol, B项错误。酚羟基能和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所以用FeCl3溶液可鉴别香草醛和青蒿酸,C项正确。手性碳原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如图所示,青蒿酸分子共含有4个手性碳原子,D项错误。

10. 【答案】A。

解析: A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故A错误; B.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不选;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能迅速产生压强差,所以能形成喷泉实验,故C正确,不选; D. 分离二氧化锰固体和二氧化锰溶液的混合物可用如图装置,故D正确,不选;故选: A。

11.【答案】C。解析:用来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主要有知道、说出、识别、举例、列举、认识、了解、 理解等。用来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初步学习、模仿、学会、掌握等。用来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感受、体验、认同、形成等。因此“通过实验事实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目标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

12.【答案】D。解析:实验班和对比班开展概念图策略的教学实验,教学中控制了其他变量,为了检验概念图的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性,前测成绩应无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高于对比班即后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故本题选D。

13.【答案】D。解析:化学事实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的组成、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内容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的知识。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化学技能性知识是指与化学事实性知识、化学理论性知识相关的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知识。化学情感性知识是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有关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A项错误。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B项错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C项错误。滴定管的使用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D项正确。

14.【答案】A。解析: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 般是在教学活动告- .段落后 ,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15.【答案】B。解析: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所述教学方法属于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包括问题的显示、学生的反映和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的过程等,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暗示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 -定的知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

16. 【答案】D。解析:演绎是指从-般规律出发,运用数学的演算或者逻辑的证明,得出特殊事实应遵循的规律,即“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是指从实验和观测的事实性材料、实验数据出发,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分类是指分门别类地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各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或者将所研究的某一对象归类, 通过这一-类 事物的一- 般规律深刻认识所研究的对象。类比是指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的方法。它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本题由“电离平衡"也是- -种“化学平衡”推测出“电离平衡”也存在平衡的移动,这里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类比。故本题选D。

17.【答案】C。解析: A项的“石碳酸”应为“石炭酸”; B项的“溶量瓶”应为“容量瓶”; D项的“油酯”应为“油脂”。

18. 【答案】C。

解析:化学教科书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得随意增减内容,不得随意调整教科书内容的顺序,也不能随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但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灵活调整,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开发一些新的化学实验,因此C正确;故选: C。

19.【答案】 A。

解析:此题属于有计划的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然后从大量事实中总结某些知识,这属于社会调查,故A符合题意;故选: A。

20. 【答案】D。解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③有利于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④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⑤有利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本题选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中学化学实验观察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①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

对于化学实验仪器,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量程和构造等;对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要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再找出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构成装置的仪器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观察。

②观察化学实验操作。

对于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化学实验仪器的握持方法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③观察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

对于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化学物质的观察,要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挥发性、溶解性、硬度等物理性质方面进行观察。

④观察反应体系的变化(物质变化)。

对于物质变化的观察,要从熔化、气体产生、沉淀产生、放热、燃烧等化学性质方面进行观察。

(2)在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有效观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钠熔成- -个光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一说明钠的熔点低、 密度比水小。

[视觉:钠的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②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一说明有 气体放出,推动小球四处游动。

 [视觉、听觉:反应剧烈,有气体放出]

③小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视觉:反应快,金属钠反应完全] [触觉:接触小烧杯外壁,微热,说明该反应放热]

④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 [视觉: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⑤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氢气,检验二者,可用一支小试管收集,靠近火焰,

若能产生轻微的爆鸣声则是氢气。

[听觉:反应剧烈,有气体氢气放出] [嗅觉:气体无味]

22. 【参考答案】

(1)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则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根据表I可知,H2与F2化合最容易,H2与12化合最困难,因此族元素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也可以根据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根据表1可知,稳定性HF>HCl>HBr>HI,因此族元素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

(2 )表格教学法是反应化学知识内在联系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之- - 。表格能把化学知识要点浓缩化、复杂关系简单化、繁杂知识系统化、感性内容理性化,符合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可设计如下表格。(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 1)C。

(2)学生错选A项的原因可能是对海水开发利用的整个流程不清楚,不知道每一步加 人的物质的具体作用。学生错选B项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粗盐中的杂质有哪些,不知道除杂方法有哪些或者是不清楚重结晶的作用。学生错选D项的原因是不清楚富集溴时,要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认为澳和水蒸气可以反应,吹出的过程中会导致Br2的大量损失。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24.[参考答案]

(1)在该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演示实验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三种教学策略。

①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给出实验材料请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搭建甲烷分子结构这一过程,使学生对甲烷的空间结构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②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另外,在演示实验的同时请学生观察回答,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这一-过程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正四面体形是甲烷分子最稳定的自然状态。

③教师采用探究教学策略,请学生自己探究甲烷分子可能存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 - 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往往先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再学习其性质和用途。

首先,学习有机物的结构能很好地了解到分子中各个原子的连接方式,分子的构型如何,此种构型对其稳定性有无影响,结构中含有哪些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具有哪些性质,可参与哪些反应。因为结构决定性质,所以这都可以作为预测有机物性质和用途的依据。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中各键的极性强弱、碳原子的饱和程度来推测该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时还应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先学习结构可以推测可能具有的性质,再由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结构的认识,符合化学教学的思维方式。

(3)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 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地学习知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让整个课堂教学具有浓郁的探究氛围。合作时,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在学习时会更有热情,也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想法,思维得到发散和开拓。

③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合作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于个别学习进行分类的,加强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参考答案]

(1)操作1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的布条褪色,结论是HCIO具有漂白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及产物;知道氯水的成分;认识次氯酸的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化学现象和反应,学会善于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水的漂白性。

[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漂白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人新课

创设情景:有时候我们打开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这种刺激性的气味来源于氯气,目前有很多自来水都采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氯气和水的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对比启迪: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氯气能不能溶于水呢?实验表明1体积的水大约可溶解2体积的氯气,氣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氣气可以和水反应吗?请同学们提出假设或猜想。

提问:如何证明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请大家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1]方案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璵棒蘸取少量的氯水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

方案2:检验氯离子,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硝酸银溶液置于小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里。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讲解: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H2O= HCI+HCIO (次氯酸)。

设疑:在实验探究1中观察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周围是红色的,它的中间部分是白色的,这意味着氯水中含有漂白性的物质。那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氯水中都存在哪些离子和分子。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推测。

讲解:新制氯水的成分有HCIO、Cl、 HO、H+、OH-、 CL-、CIO-。我们已知H2O、 H+、OH-、CL-这些微粒都不具有漂白性。这里我们考虑HCIO (次氯酸)和Cl,到底是谁具有漂白性呢?请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方案。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方案1: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 体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方案2: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

归纳: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新制的氯水有漂白性,所以可得出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I0。

讲解: HCIO 的酸性比碳酸弱,并且具有强氧化性,它不稳定,在光照下容易分解,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